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切實開展校企合作,勞務派遣公司協調發展,建立校企間良好有效的合作機制,是職教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 :"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 ,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的勞務派遣業務 ,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199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將高等職業教育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教育法》明確了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的目的 ,明確了培養人才的特色和就業方向 ,明確了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 ,促進了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溫家寶總理也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對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強化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以民為本,民以業為生.溫家寶總理在工作會議上特別指出,"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人民性",要認真解決好社會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這"在我國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 校企合作雖是一個老話題,但在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下,我們卻為它賦予了新的內涵.我們就是要改變和突破傳統的呆板的理論學科教育體系的模式,改變傳統的學院化圍墻式的辦學模式,寓學于教,寓教于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搭建一種企業與學校,理論與實踐,培養與成才的橋梁,開辟一條利企,利校,利民的多贏之路,探索一條快速,優質,規?;囵B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徑. 這里所強調校企合作不再是基礎層面上的討論,而是一種理念上的更新和模式上的創新,不僅是職業教育特色的體現,更是技工學校深層次和發展的根基. 一 目前已經應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1.投資合作式 即學院與某企業簽訂了投資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協議,將學院的專業設備投入合作企業,或者用學院的資金購買企業所需要的生產設備,用于企業生產和學生實訓教學,設備所有權歸學院所有,企業免費為學院培養學生,合作企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技能人才培養基金,返給學院用于學院的再發展.這種合作模式,一是用活了學院資金和設備,使其發揮了最大的效益,降低了學院的培養成本;二是保證了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與企業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保持同步,使學生能夠及時地接觸并學習到最先進的生產技術;三是企業即能優先選用所培訓的技能人才,又獲得了經濟效益,投資合作的模式實現了校企雙方的互利雙贏. 2.引企入校式 即學院與某企業研究所簽訂了開發新專業(新職業)的合作辦學協議,采取了引企入院的方式,建設新專業的教學基地,積極利用本學院的先進技術和深厚的人才底蘊,充分發揮學院的辦學實力和社會知名度,雙方共同研發了新的工藝專業.在合作中由于發揮校企雙方各自的優勢,使得這一專業課程設置合理,實訓設施先進,學習手段科學.引企入校的模式補充了學校專業教師的不足,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與社會崗位的需求實現了無縫對接,使學生邁出校門即可上崗.為培養該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進修提高式 即成為企業職工的培訓基地.學院將根據企業的發展和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培養計劃,實現學院培訓目標與企業崗位需求同步,實現學院教學內容與企業生產任務同步,實現學院與企業的共榮互助.進修提高的合作模式不僅實踐了技工學校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和為提高勞動者素質做出了貢獻,也使得學校收到了專業教師的人才庫,學生就業的中介部,新技術收集的信息來源等多重效果. 4.定向雙元式 定向雙元式就是學院根據企業在發展中的用工需求,與企業達成協議,變企業招工為學院招生,學院和企業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訓安排,畢業考核和畢業生的接收等學生學習和實習全過程.雙方還協定,學生畢業后在生產過程中,將根據企業的發展需要,繼續采取學分制或半工半讀的方式,培養這些員工,使他們的專業和技術能夠適應科技的進步和崗位新技術的需求,增強了企業的員工穩定性,提高了企業員工的求知欲,促進了企業和職工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二 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 我們學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根據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積極開展了雙元制教學等一系列方案,密切配合時勢大局,并且于今年在一些專業上初現了顯著的成績.例如我任教的鈑金專業結合本專業崗位實際操作的需要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通過現場調研,組織企業"兼職技能培訓教師",學校教師,共同完善適應不同層次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訓,聯合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建立"特色鮮明,實用性強"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研討開發適合現場實際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訓課程. 除此之外,在校企聯合辦學模式下我院領導還提出了師資問題.技能培訓專職教師應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加快培養年輕師資力量,建立起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在此基礎上,我們學院還與上級主管部門聯合辦學,對主管部門下屬單位部分在職職工進行繼續教育,以使這些職工對本行業本工種的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掌握,提高了員工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 通過借鑒和參考各個學校的經驗與政策,我們可以看到加強職業教育,實行校企聯合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是學校和企業雙贏的最好選擇.同時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學院培養的是社會需要的高級應用性人才,與傳統高校教學的不同之處是特別注重實踐性教學.實訓基地的基本職能是完成實習實訓教學與職業素質訓練和職業技能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世界各國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成功經驗.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各項政策陸續出臺.在辦學模式上,國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許多學校正積極地尋求各種途徑,想方設法與企業取得聯系,希望雙方達成共識,實現雙贏.建立校企合作關系,通過實施"理論與實驗教學以我們學院的教師為主,實習,實訓以企業內部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重點培養汽相關專業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實用型人才.使在職教育的課程前置,使學生一進廠,就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通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打造成高級灰領員工,成為在汽車美容這新興領域中,最具價值的多技能型員工. 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高等院校逐漸認同了以"學會認知(learning 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to be)"四大支柱為核心的教育目標觀.該教育質量觀著重衡量教育是否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否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與素質.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四項Learing,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素養,對于高職院校師資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我們這樣的職業培訓學院更應該及時獲取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和科技進步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這樣的結合才有積極意義和實用價值. 雖然校企合作的成果已經嶄露頭角,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們學院應然有一些不足.我們應該加強與合作單位的互動,使兩者之間的關系由松散型轉變為緊密型,由"鄰居"轉變為"親戚",由單一到多體,使校企雙方真正成為"一家人" 促使教學,科研全面提升,帶動招生,就業良性循環. 另外由于缺乏學院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制度環境,我國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普遍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如何使校企雙方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約;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實深入到教學和科研領域,還缺乏具體的方案和監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受益,也缺乏具體的實施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院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強調雙贏,誠信,融通,在建立緊密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方面所進行的探索和實踐,就顯得尤為可貴. 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證明,企業的需求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根基,高技能人才的評價與使用,最終要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得到體現.只有校企結合,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能保證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才能產生規模效應,走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快車道,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校企聯合辦學,可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向互補,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物質和智力資源的共享,融合職業教育理念和企業理念,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關系上完成學校與企業的良好對接,相互滲透,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交融.企業應該把校企合作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應把校企合作作為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校企合作應建立在共同參與,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是新時代,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探索,研究"高技能人才培養途徑"具有與時俱進的意義.更因為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用人制度,學校教育體制與職業教育發達程度有著顯著的區別,不同的地域發展也很不平衡,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前提下,探索出適合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模式,摸索出一條擁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在職業化教育大浪淘沙中立于不敗之地. |